山东省荣成:全流程集中处理让垃圾变废为宝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采取“一次四分法”细化前端分类的基础上,在全市推进垃圾集中收运处理,覆盖22个镇街、790个涉农村居、16万户,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2019年1月,荣成市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试点市。按照省政府先行先试的工作部署,出台《荣成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施方案》《荣成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依托现有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结合荣成沿海实际,统筹考虑海鲜贝壳类不可燃垃圾成分较多等特点,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确定为“一次四分法”,垃圾分为“有害、可回收、可燃、不可燃”四类,配备“红蓝灰绿”四色标识的分类垃圾桶,采取村民自送、上门收集两种方式进行分类收集。在分类后处理方式上,针对生活垃圾不同属性进行差异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可燃垃圾焚烧发电。将所有回收的可燃垃圾运至市固废处理产业园,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焚烧处理,将生活垃圾转换为电能、热能,烧剩的炉渣制成加气砖和标砖。2019年,实际焚烧处理生活垃圾38.87万吨,发电量为10258.14万度,生产加气砖16万立方米,为103万平方米的用户进行供热,节约标煤1.80万吨。

    不可燃垃圾资源利用。将收集的陶瓷、玻璃、海鲜贝壳以及建筑垃圾运至固废产业园处理。推进总投资1.2亿元的顺达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将不可燃垃圾、矿山废料等进行环保处理,制成草坪砖、透水砖、水泥砖、挡土砖等新型建筑材料。

    可回收垃圾价值变现。对村内旧家电、旧家具、废纸箱等可回收垃圾,每月统一摸底登记,与废品回收企业达成协议,定期上门集中收运,实现可回收垃圾的价值再利用。2019年已回收塑料、金属等6类可回收垃圾40余吨。

    有害垃圾单独存放处置。对有害垃圾,按照每户每年20元标准,安排约500万元奖励资金,鼓励村民将有害垃圾应收尽收,实行村、镇、市自下而上逐级回收管理,由第三方公司进行专业化处理。2019年收集有害垃圾5吨。

    荣成市采取政府投资的方式,由市财政安排1.34亿元,按城市的标准,为所有村居配备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每年安排6760万元运行资金,对保洁员工资、垃圾量补贴、管理维护费用、垃圾焚烧处理和转运站运行费用进行补助。同时,探索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建设运营体系,保证设施设备高效运转。

    建立了便捷化收储体系。市财政投资3191万元,按照每10户一个的标准,增配“红蓝灰绿”四色标识醒目、功能明确的240升分类垃圾桶3.3万个;按照每户一组,每组1个可燃、1个不可燃的标准,配备21.3万组户用小型分类垃圾桶,村民在家中使用小型户用垃圾桶进行初步分类后,再通过村内大型垃圾桶进行集中收集;按照每村至少一个,每10户1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垃圾分类房1128个,既方便垃圾车转运,也能防止异味扩散和二次污染。

    建立了高效化运输体系。市财政投资3239万元,新购置93辆垃圾分类运输车,其中31辆可燃垃圾运输车、27辆不可燃垃圾运输车、7辆钩臂车、28辆小型高压清洗车,构建起高效便捷的垃圾分类运输体系,每天定时定点收运,做到日产日清。

    建立了科学化中转体系。结合垃圾分类运输需要,统筹考虑农村垃圾日均产量、运输成本、辐射范围等因素,以城区周边垃圾转运站为依托,对原有设施进行改扩建,打造集可燃垃圾压缩中转、不可燃垃圾分类转运、大件垃圾收集处理、环卫工人休息点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提高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理效率。

    建立了社会化处理体系。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末端处理,通过PPP模式投资20.65亿元,建设荣成市固废综合处理与应用产业园。该产业园占地746亩,含13个子项目,生活垃圾处理规模1050吨/天,供热能力100万平方米,满负荷年发电量达到24兆瓦时,园区内所有废弃物整体打包处理,开创了固体废弃物从源头到终端治理的系统化模式,实现垃圾全程近零排放。

    建立了智慧化管理体系。市财政投资600万元,将原有环卫平台改造升级,设置村居电子档案管理、分类运输管理、车载GPS、GIS点位测量、电子标签、车载视频监控、车载称重系统、垃圾分类考核APP等模块,为1128座垃圾分类房安装电子标签、村居点位,为106辆垃圾运输车安装一套车辆定位及垃圾称重系统。每个清运班组配备一个智能终端,每个垃圾收集点设置一个二维码,运输车在收运垃圾时对垃圾桶进行称重记录,收运员扫描二维码,对该收集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价,并实时上传智慧化运行管理平台,为垃圾分类考核奖补提供重要依据。

    健全联动机制。市级层面,实行“双组长”责任制,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长牵头的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专题会调度、现场会督导,每月政府常务会通报进展。镇街层面,成立镇街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督促村居做好生活垃圾投放、收集和清运,强化对村居生活垃圾分类的检查考核和监督管理。村居层面,充分发挥村两委成员及党员、村民代表模范表率作用,引导村民广泛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建立5000多人的农村保洁员队伍,并为每村配备1—4名垃圾分类指导员,负责监督指导垃圾分类情况。

    强化宣传引导。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农村干部培训范畴,开展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千人培训”,共培训基层党员干部5万余人次。建立“专家培训+志愿宣讲”志愿服务模式,邀请垃圾分类专家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各部门、镇街、社区的志愿服务团队,利用节假日时间发起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2019年共开展47次培训,参训人数达2万人,发起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大集”“进村居”志愿活动32次。

    加强日常监管。出台《荣成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荣成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考核工作办法》,采取月度常态化考核、季度差异化验收、半年逐村验收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通报,考核结果纳入市级目标责任制考核,实现环境卫生的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结合农村信用管理,运用积分制手段调动农村群众自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

    目前,垃圾分类成为荣成市农村生活新时尚,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方共赢。

    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源头减量。坚持点上突破、扩面提升、全域覆盖原则,聚焦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三个环节,构建全链条的垃圾分类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收运垃圾12.5万吨,实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系统化治理让垃圾变废为宝。通过荣成市固废综合处理与应用产业园对所有废弃物整体打包处理,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系统化治理模式,年可处理生活垃圾35万吨,年最大发电量1.4亿度,最大供热能力300万平方米,处理后固体减量95%、液体“零排放”、气体近零排放。

    垃圾分类逐步深入人心。通过宣传引导,垃圾分类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多群众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中,切实改变了部分群众“站边看”“唱反调”现象,农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进一步养成。2013年以来,荣成市在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始终名列前茅,3次夺冠。